跨境電商是一個全球化的商業模式,無論是在政策導向還是在經濟條件上都相互影響,在跨境貿易中外貿人都會面臨一個不得不防的問題——匯率風險。那外貿人應該如何應對匯率變動?
遠期結匯業務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客戶協商簽訂遠期結匯合同,約定將來辦理結匯的外幣幣種、金額、匯率和期限。到期外匯收入發生時,即按照該遠期結匯合同訂明的幣種、金額、期限、匯率辦理結匯的業務。
因為一旦合約簽訂就得按時、按價和按量進行交割。它可以鎖定匯兌成本,防止本幣匯率上升、外幣匯率下跌給出口企業帶來的風險和損失。比如,某企業預計3個月后將收到一筆美元貨款,為規避人民幣匯率上升的風險,企業可與銀行提前簽訂遠期結匯合同,鎖定結匯匯率。3個月后企業可按照約定的匯率將美元貨款結匯成人民幣,降低匯率風險。
通常,有三種計價貨幣選擇:
(1)以出口商本國貨幣計價
(2)以進口國貨幣計價
(3)以該商品的貿易傳統貨幣計價(通常是美元)
傳統進出口貿易中,交易雙方習慣采用美元結算。但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跨境貿易雙方,開始采用進口國貨幣(如人民幣)進行結算。在新興市場國家,考慮到管制的原因,大多會采用新型的支付方式進行收付款(如OnPay),減少匯損,提升了結算效率。
若有以外幣計價的應付帳款或借款,如果這貨幣是強勢貨幣,即該外幣預期會升值,則公司可采取提前付款策略減少或避免外匯損失;若該外幣是弱勢貨幣,情況則反之。
外貿企業提前償付債務。比如,一個外貿企業在6個月后將償付進口貨款100萬美元,同時該企預計在3個月后將收到一筆出口貨款100萬美元,由于6個月后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水平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,為了規避匯率風險,該外貿企業可以在3個月后用收到的100萬美元貨款提前償付債務。
外貿企業推遲收取貨款。比如,一個外貿企業預計3個月后將收到100萬美元的進口貨款,而6個月后將支付100萬美元的出口貨款,該企業可以在6個月后收取出口貨款以抵償進口貨款,這樣企業在3個月后和6個月后的凈現金流量都為零,自然就不會因為匯率的不確定性而遭受經濟損失。
簽訂合同時,增加保值條款,把匯率定下來,以后無論匯率發生什么變化,仍按合同規定的匯率付款。外匯風險分攤的方式就是在主約上附一個價格調整條款,允許匯率在某一上下的區域內調整,若真正的匯率波動超過此上下限,則超過部分所引起的差額由買賣雙力平均分擔。
人民幣與外匯掉期業務是指銀行與客戶協商簽訂掉期合同,分別約定即期匯率與起息日、遠期匯率與起息日??蛻舭醇s定的即期匯率及起息日進行人民幣與外匯兌換,并按約定的遠期匯率及起息日進行相反方向兌換的業務。